中国储能网讯:作为全国水电资源禀赋最优越的省份,四川正以系统性政策创新为笔,勾勒出一幅“绿电+算力”深度融合的新型能源产业图景。5月8日,《关于支持加快算电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标志着四川在储能技术与算力产业耦合领域迈出里程碑式步伐。
这场变革始于顶层设计的重构。四川政策体系突破传统电力系统框架,将储能技术定位为清洁能源与算力基础设施的连接枢纽,而非单纯的电力调节配角。在甘孜、阿坝等清洁能源基地,新建算电融合项目强制配套储能设施,构建起“新能源发电-储能调节-算力消纳”的闭环体系。
这一创新设计有效破解了水电大省的季节性供电矛盾。四川水电装机容量虽持续领跑全国,但丰枯期出力波动率高达40%。作为破解季节性供需矛盾的核心实践案例,康定算力园区配套的100兆瓦/200兆瓦时锂离子储能电站通过构建“水光互补”能源调节体系,将丰水期弃水电量储存至枯水期精准释放,使区域新能源消纳率显著提升,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突破80%,为破解清洁能源基地“弃水”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基础设施形态的重塑。雅安天府数据中心集群率先实践液冷储能与AI服务器的协同控制技术,构建起智能微电网系统,将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25以下。华为数字能源项目更通过预测算力负荷动态调整储能策略,实现绿电供应与计算需求的毫秒级匹配,标志着能源系统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调节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更赋予数据中心作为“虚拟电厂”的新角色,使其能够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创造额外收益。
经济活力的注入源自政策对市场机制的深度重构。分时电价机制将夏季尖峰时段延长至3小时,春秋季低谷时段增加2小时,形成“峰谷价差扩大、时段优化”的价格信号。宜宾三江新区电化学储能电站利用凌晨0.3元/千瓦时低谷电价充电,白天1.2元/千瓦时高峰放电,单次套利收益显著,年收益达1000万元以上,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年内。
更具革命性的是,允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交易,甘孜稻城天文观测基地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通过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实现经济自持。政策对算力中心大网购电豁免尖峰电价、优先配置留存水电的举措,更使综合用电成本下降15%-20%。
在攀西钒钛产业高地,全钒液流电池以超长寿命优势赋能高温合金计算场景;川西高原的甘孜稻城,非锂储能技术突破极寒环境制约,为天文观测设备构筑稳定电源;攀西地区创新利用盐穴地质条件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都科学城部署的构网型储能系统,通过虚拟同步机技术实现电网主动支撑,区域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这种多技术路线协同发展的格局,既规避了单一技术路线风险,又形成不同场景下的最优解组合。
在软硬件协同层面,四川开创性构建“算力-能源”协同体系。硬件层面打造的“昇腾”芯片与储能装置联合调度平台,实现IT设备能耗与储能出力的毫秒级响应;软件层面研发的AI驱动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基于算力负载预测动态优化储能充放电曲线,构建起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能力的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
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则展现出政策的前瞻布局。在宜宾、乐山等地,“锂矿开采-电池材料-储能系统-算力设备”的垂直产业链正在形成。天原集团工业储能项目实现“生产-使用-回收”闭环,退役电池梯次用于数据中心后备电源;宁德时代在康定建设的算电融合项目,其退役电池将服务于川藏铁路通信基站。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更推动四川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占据产业高地。
政策支持体系的多维度设计,为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康定算力园区储能项目享受建设用地指标单列,绿色金融支持使融资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省级资金通过技术改造补助等方式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这种“政策+金融”的组合拳,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川西高原的风电基地到成都平原的超级算力中心,四川正以制度创新为笔,以技术突破为墨,书写着清洁能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当储能技术突破与算力产业升级形成共振,当政策红利与市场机制碰撞出创新火花,一个更清洁、更智慧、更可持续的未来,正从巴蜀大地走向世界舞台》。
具体原文如下: